其实,早在2016年,九州平台的“一对一教学”就已经成名,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共同组织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中获评典型示范案例。那么,它是怎样实施的,能否学习借鉴?今天,一起来看吧!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助力学校课堂变革
——九州平台的实践与探索
文 | 李笑非 欧阳唯能 郑长宏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的获取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然而,无论如何变革,教育都是面向人的事业,人本坚守是教育的起点与归宿。只有源于人、为了人,才能建设好具有浓郁人文情怀、以发展师生核心素养为本的高品质学校。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成立于2008年9月,它传承百年名校成都七中优秀传统,以“审是迁善,模范群伦”为核心价值追求,以“滋养卓越气质,陶铸领袖精魂”为培养目标,构建“是范”课程体系,进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实践探索。
我们理解的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数字技术、思维、理念等的综合作用下,充分利用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等特征的学习时空、氛围和条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未来素养。它旨在借助新技术和多元渠道,在新的学习空间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立足学,发展学,在学习过程中引导生成、促进创新,成为未来课堂的基本样态。
我们理解的未来课堂是面向未来、培育学生未来素养的课堂,是以数字化技术为辅助手段,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创造未来、引领未来为主要任务的课堂理念和样态以及行为等的综合呈现。
一、组建团队,探寻数字化学习的关键要素
为了把握教育变革脉搏,九州平台以改变全校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全面提升教师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在完成教育部规划课题“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的基础上,着力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提高学生发展质量和学校办学质量。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充分认识到,真正实现课堂创生目标离不开新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为此,我校以教学管理部、信息技术部为核心力量,组织各部门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形成行动团队,着力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未来课堂。
为了更好了解和认识未来课堂的发展趋势,我们认真学习和研讨,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以及上海教科院等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同时,组织团队成员参加全国现代教育装备展会,并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考察当地学校在未来课堂建设中的经验,了解国内未来课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通过学习与研讨,我们逐渐认识到构建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是建设未来课堂的关键要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需要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决定课程进度。同时,人机交互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实现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学习,为因材施教提供重要条件。
二、达成共识,打造数字化学习的家校教育联盟
学校准备进行数字化课堂教学实践时,许多家长心存顾虑: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会受到影响?长期使用平板电脑,学生的视力是否会受到影响?学生是否会利用平板电脑打游戏?……作为新的学习方式的主体——学生,他们对利用平板电脑学习的态度如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十分喜欢并支持利用平板电脑进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自己的成长,少部分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如图1)。
图1 对学生使用平板电脑进行学习的问卷调查结果
针对学生现状和家长顾虑,学校一方面完善和改进学生平板电脑使用情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走进课堂,体验和感受“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如何促进学生成长。通过学校耐心细致的工作,观察学生的成长变化,课堂变革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欢迎。
三、聚焦核心,建构未来课堂的基本样态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怎样的课堂才能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结合前期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这样的课堂应该体现创生的价值追求,培育具有创生能力的师生,而创生能力要在以创生为特点的课堂上发展。基于这一思考,学校建构了以创生为核心的未来课堂基本样态。它是以发展学生的创生性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整合新知识、形成新经验、产生新观点、提升新能力等为主要任务,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敢于质疑、乐于创生为重要追求的课堂形态。
我校以创生为核心的未来课堂基本表现形态是: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师生在创造性地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新体验与新收获。它的基本要素是“学”“思”“创”“生”。
“学”是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是课堂创生的前提;“思”是指积极思考,乐于动脑,是课堂创生的保障;“创”是指在课堂上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产生新方法,形成新成果,这是课堂创生的关键点;“生”是将外在的知识符号、师生的创生或班级成果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方法与能力等,使自己生成新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与能力结构等,这是课堂创生的主要目的。抓住这四个基本要素,就能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建构以创生为核心的未来课堂行动模型。
四、整体规划,有序推进
1. 从点到面推进数字化学习班级建设
2012年9月,我校开始试点以平板电脑为学习终端的数字化学习方式。通过实践,教师借助数字化学习环境寻找到各学科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式和路径,有效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试点的成功,带动更多的教师与班级参与到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中来。2012—2017年,学校具备开展数字化学习条件的班级从1个变成31个。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逐步调整和完善,我校真正实现数字化学习的常态化开展。
2. 全学科推进数字化学习实践
自第一个数字化学习试点班级起,我校就尝试在所有学科推进数字化学习环境支持下的未来课堂建设实践研究(如图2),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初中阶段的15门学科。每个学科根据学科需求进行实践研究。
图2 各学科未来课堂实践探索掠影
学习是贯穿人一生的持续性活动,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探究,课中进行即时检测和互动研讨交流,课后进行运用拓展等;学习空间也从班级教室拓展到所有学习区域。
通过所有学科多时段大规模的实践研究,不同学科找到适宜学科需求的学习终端、学习软件、学习平台等,为学科构建以创生为核心的未来课堂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丰富的选择。目前,数字化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我校课堂教与学的常态。
五、找准关键,聚焦个性化生长,变革课堂教学
1. 在资源共享中提高团队创生能力——个性化生长的基础
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资源共享。课堂教学的双屏显示,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全面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高清电视机顶盒,与电视机配合使用,可用作音频、视频无线投影接收器,及时分享学生的课堂呈现;音频、视频、图像、思维过程以及学生现场完成的学习成果,均可适时展示分享。每个班级均有属于自己的网络硬盘,教师建立班级教学文件夹,包括教学课件、教学微视频、课程学习资料等,还有学生作业、学习成果等。配合邮件功能,能有效完成学习资料的分班分类收集整理和过程记录。
例如,语文学科将互动平台与写作学习相结合,全班师生通过该平台,共同阅读所有学生的作品并实时修改,实现写作学习的共学互助;数学学科运用几何画板浏览器等进行动态几何教学,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对文件进行拖曳,直观观察图形的动态变化。
2. 在自主选择中培育个体创生智慧——个性化生长的关键
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加强教和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升课堂效率。通过互动教学平台,教师完成视频、音频、照片、文稿、课件、HTML等资源的课前上传,实现提前在线备课,设置学习重点及检测,方便学生课前学习;教学过程中,实现对本节课资源的整理和记录。
教师通过即时调控,让全班学生的平板电脑与教师的当前页面同步,便于聚焦问题研究。课堂检测能立刻得到分析结果,观察到相应的分析图。教师根据需求点击分析图,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个性化学习指导。或发起群对话,获取并记录学生课堂上的观点及意见,方便分析。课后,教师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教学。
3. 在互动时空中营造持续创生条件,提升个性化生长的效能
学习发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室走向教室以外更广阔的空间。学校教学中,有教师设置的课堂学习活动,也有布置的课外学习任务。学科不同,选择、使用的信息技术也不同。各学科具有其学科特色的教学应用软件。
如语文的诗词学习、唐诗500首、经典名著赏析应用等,数学常用的几何画板,地理地球运动AR演示……这些软件功能强大,有些与世界最前沿技术同步。它们直观、生动、丰富、多样,既给师生带来方便,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在意趣盎然中积极主动学习。
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取的知识远比有限定时的学习丰富、深入和牢固。更重要的是,学习成果或作品的呈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促进学习中的个体创生,培育学生的创生智慧。
实施数字化学习实践项目,我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信息素养得到较大提高。在学校整体推进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信息应用能力不断增强,专业素养获得长足发展,不断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创生。
伴随我校“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我们的教育变革与实践不仅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与支持,还受到教育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从课堂变革到课程变革、教师变革、空间变革、组织变革,我们的教育探索之路走得坚定而迅捷。学校也在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中不断成长,向着优质教育、卓越教育的发展目标奋进。
(作者李笑非系九州平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欧阳唯能系九州平台课程教学中心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郑长宏系九州平台信息技术中心副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1
专家点评
朱雪梅(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九州平台在全校所有学科全面推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进行常态化实践研究,让全体师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开展未来课堂的学习与实践,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从团队到个体,从资源共享、自主选择、互动时空等方面系统构建以创生为核心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真正实现数字化学习环境与未来课堂的深度融合。这在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变革实践模式上具有创新性。
学校将阶段研究与整体研究成果发表,对其他学校建设未来学校在课堂研究方面给予比较具体实在的指导,实现学校在高平台上的超越,并带动和影响其他学校发展。九州平台的系列实践成果在全国范围的推广,能很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产生积极影响。
版权所有:九州平台 技术支持: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信息科技中心 备案序号: 蜀ICP备10018534号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天环街199号(天环校区) 成都高新区荟锦路63号(锦城校区) 邮政编码: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