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乍寒乍暖的春天一扫前日的阴晦,阳光明媚,暖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大早,来自全市中小学、教育科研机构的教师的近300人齐聚我校,参加2010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的结题鉴定会。
担任本次鉴定会的专家组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刘贵华博士、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安雪慧博士、成都大学周小山教授、四川省教科所科研管理室王真东主任及《人民教育》杂志社等专家组成。出席会议的嘉宾还有成都教育学会王志坚会长、成都七中刘国伟校长及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杨晋平处长,高新区教研室唐方剑主任、李建萍副主任以及成都大学陈明华教授、成都七中教育集团的领导、老师和市区内兄弟学校的老师。
会议由李笑非校长致主持辞,在简要介绍课题的研究历程后,她诚挚邀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刘贵华博士主持结题鉴定会。
刘贵华博士向与会人员简要介绍了课题情况,他说根据课题的成果、影响及成果发表情况,九州平台承担的2010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属于免于鉴定的课题,应课题组要求,希望得到专家、同行的指导,特别举办这次鉴定会。他强调,这次鉴定会既是课题成果展示会,又是专家、学者、校长与教师的学习交流会。
《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课题负责人杨斌校长向与会专家作了课题陈述。杨校长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历程、研究成果、研究影响、研究反思六个方面作了汇报。他介绍了课题的研究内容涵盖高价值学习、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发展理念、提升思路等理论研究及实践策略研究、支持策略研究,主要包括创生型学习设计和创生型课堂的建构与实践策略研究和促进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的教研、技术保障等研究。课题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建构和顶层设计中理性提升创新型教师的课堂素养,在科学链式课例研究中提高创新型教师的课堂素养;引导教师在总结和提升自我经验中提高课堂素养。
清晰的求索足迹,丰厚的研究成果,令参会的教育同仁感叹。历经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科学论坛》、《未来教育家》等杂志等发表研究论文9篇,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3部,无论是理论成果,还是实践成果与支持策略研究成果都深深地震撼着人们。
课题在理论边界上清晰地勾划出创新型教师的主要特点:思维敏锐,善纳新知;治学严谨,平中出新;德慧兼收,常教常新;志存高远,研中求新。明确了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的提升目的是推进高价值的课堂学习——创生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创生性学习及创生性学习品质(主动发现、大胆假设、积极有效的整合)的发展。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的提升关键在于提高课堂创新素养:情意倾向与思维品质、主体取向与策略意识、价值提升与实践张力、三维一体与持续创生。为此课题组制订了教师课堂创新素养的观察、评价表,从持续创新的课堂情意、唤醒创新的课堂信念、课堂创生的实践智慧三个评价维度来分析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的主要表现形式:发现、生长、迁移、递升,促进从知识传递走向主动发现,从程序施教走向按需生长、从单点突破走向广域运用、从零散创生走向持续超越。
难能可贵的是课题组还探索出一套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的提升路径:建构和实施创生型课堂。“创生型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灵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在教师、网络和其它教育资源等的服务与支持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不断获取新知识、建构新经验、产生新体验的高效课堂。创生型课堂的建构要旨是建立学生价值的系统观照、促进核心要素的螺旋创生、推进课堂资源的多元整合。
课题的研究最终要“接地气”,如何突破这个“瓶颈”?这是众多研究者与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杨斌校长校长向全场展示了物化的实践成果:培育课前创生素养——推进“创生型学习设计”,包含了“三大系统”:目标系统、活动系统、调节系统。他系统地阐述了以生为本、自主建构、团体共生、学用结合的“创生型课堂”建构思路及学习常规,详细地介绍了创生型课堂的关键节点:在创生性学习活动中提升课堂创生水平,在创生性学习情境中让知识活起来,在冲突中盘活创生性学习问题,在创生性思维的培育中提高课堂创生能力,在创生性学习评价中提升课堂创生价值。他还介绍了课题实施中培育课后反思素养——优化链式课例研究的方法,用同一课例研究、同主题研究将零散的课例研究串联起来,使之具有一以贯之的研究主题或发展主线,以克服单个的、散点式的课例研究弊端。凡是关注七中初中的同行对近两年学校举办的规模宏大的课例研修记忆犹新。
课题不仅打造了亮丽的课堂,还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培育创生型教研文化,提高学科团队的课堂创生素养,渗透 “生态取向”的学习理念,落实“高效能发展”的学习理念与“现场学习”的基本理念、“后喻学习”的基本理念,建设适应学生变化的创生型学科组。学校狠抓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范式、“链式发展”的课例研究,在研究型教研组建设中提升学科团队的课堂创生素养。
新技术的采用历来是支撑课堂的强大动力,课题组敏锐地觉察到云技术能有效提高课堂创生素养,学校于2011年建立了创生性学习平台。随后,建设了录播教室,并形成了校园网内的教学录像资源平台。学校第一个云教育实验班于2011年开始筹备,于2012年9月正式组建。目前,正在逐步建设并形成一个以“校园教育云平台”为核心,高新区、成都市教育网为扩展的“教育云”,带动了区域的教育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均衡教育的发展。学校在研究上的踏实进取,研究影响日益扩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上海、北京、沈阳、深圳、海南、河南、山东、济南、广东、香港、新加坡和四川省等多个市地州和学校来校考察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主研人员、多次到国际、国家级会议上专题发言,并应用于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起到了辐射带头作用。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在理论的系统性和实践的规范性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热烈的掌声响彻全场,这既对精彩陈述的掌声,也是对总课题组、学校在短短的两年建校时承担如此重大课题并且高质量地完成地充分肯定。专家组对课题进行了充分地评述,专家组认为:本研究立足国家创新战略,根据教育创新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结合学校创新的薄弱环节,以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为载体,研究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的提升理论与实践策略,以教师的课堂创新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而推进学校工作的整体创新,有利于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学校创新育人的体制机制,选题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设计合理,方法得当,作风务实,成果丰硕。
专家组提出:本研究提出了创新型教师提升课堂素养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的创生性学习品质,这一观点具有创新性;围绕这一目的提出的教师课堂创新素养的主要内容、评价维度与评价策略,从新的视角建构了创新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然状态;据此提出的创新型教师在课堂中的“发现、生长、迁移、递升”表现与“问题、知识、思维、评价的协同创生”思路,具有现实引领价值;根据这些理论建构和践行的“创生型学习设计”和“创生型课堂”体现了在“创生”中促进创新的特点,具有操作性和系统性。本研究运用规范的课例研究。创生型教研文化、课堂学术力、链式课例研究,以及在建构创生型课堂中抓住的五个关键点,切中了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的关键,既有现实针对性,也有课堂教学改革的前瞻性,课题研究成果具有理论创新与实践引领价值。建议今后借鉴吸收各学科前沿研究成果,注重概念体系的提炼和实践推广。
专家组强调:本研究围绕“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这一核心,从提升目的、基础、关键、表现、内容、路径等进行了全方位研究,体系完整,研究设计与实施规范,论述全面,概念明确。在大范围内收集资料,工作量大,资料充分,结论可靠。课题参与面广,全体教师从不同角度参与研究,积极思考,努力行动,绝大多数教师树立了课堂创新意识和课堂创生观,优化了课堂创生行为,从学习设计、课堂实施、课堂反思、课堂研究等多角度提升了课堂素养,教学成果显著,研究成果丰富,在课堂教学研究、改革与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培育等方面,具有推广价值。
刘贵华主任代表专家组宣读了鉴定意见,课题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鉴定等级为:优秀。
全场掌声雷动,要知道,国家级课题的结题鉴定为“优秀”的比例仅为7%!!
李笑非校长激动地表示,感谢专家们,我们每一个行动,都离不开专家的鼓励支持!每一次探索都离不开专家的献计献策 ,丰厚的研究成果,离不开专家的鼓励与支持!李校长表示,课题虽然结题,但研究之旅没有停步,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入和提高:第一、建立更科学的有信度、效度的教师表现性评价体系,真正推动创新型教师在创生型课堂中成长;第二、在创新型教师研究中,扩展创造性人格特征素养的培养与研究;第三、融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无论是教育教学家,还是教育心理家,还是教育哲学家,努力形成具有七中初中特色的教学流派,在形成中提升我们的课堂素养。
呕心沥血,玉汝于成。七中初中将以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坚持理念更新,坚实行动研究,在思与行的探索中开始新的探索,坚持不懈,一直向最高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