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赛课落下了帷幕,一路走来,一直伴随我的是压力和期望,留下的是诸多美好的回忆和启发。
早就听说这次的课堂教学展示既是pk,也是锻炼,更重要的目的是提升教师自我的专业化水平。看着同事们紧张的表情我倍感压力,心里不断提醒自己不能松懈,一定要认真对待。
我们组这次主要想探讨听说课的教学策略。“怎样上听说课?”,“怎样上好听说课——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这样的问题每天都会在脑海中闪过。于是我首先开始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我查阅相关的教育著作,回家后阅读课程标准,整理听课记录和笔记,但并未开始写教案,我想,教育思想的指导和对实践的调查应首当其冲。因此我率先完成的是策略与方向的准备,收获则是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听说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英语交际能力。
怎样在这节课中培养学生?怎么更好的培养?怎样有效果?战术上的考虑则是更多方面,更多角度的。翻开教材,我开始构思我的第一稿。没想到在入口处我就被卡住了。这节课的内容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怎么看待这个电视节目呢?”,回答“爱,喜欢,无所谓,不喜欢,受不了”。就这个内容让孩子们机械的操练一节课,无异于是对学生的折磨,当然,也是对我自己的折磨。如何巧妙地设计一些学生参与度较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的活动来丰富这节课的内容呢?如何激起学生练习和讨论的兴趣呢?我思考了许久,直发都快抓成卷发了,但最终都是百思不得其解,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
后来,吴晓霞老师的一句话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除了电视节目你还可以引导孩子们谈谈别的啊?”她的一句话帮我打开了思路:我突然想到学校新开了三门课程(游泳课、厨艺课、陶艺课),学生十分感兴趣,我何不选择这个话题呢?
在一张白纸上我写下了我的第一稿。比对之前整理的理论依据,我对第一稿进行了多次修改,精心设计和制作了ppt,信心十足的去上了第一次先行课,没想到效果并不如预设的理想,严重超时,而且顶多算是节热热闹闹的随堂课,用来赛课是见不得人的。于是,我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程序简洁有效的原则进行多次删改调整,心里没底,申请了第二次先行课。
这次别说效果了,整个一台独角戏,下面静的吓人。上到一半时我真想把剩下的时间交给班主任,自己先行离开。明明是节听说课,为强调落实我前后三次让学生先动笔写再说,导致课程推进之艰难。终于磨到下课铃响,我已满头大汗。罗丽蓉老师来安慰我:“没事,才第一节先行课嘛,还是有打磨好的基础的。”让我沮丧的头埋得更低。看着手中厚厚的一叠备课稿,我都快绝望了,下星期一就要正式比赛了,难道我只能说自己尽力了吗?回家路上和王老的女儿望殊同车,她高兴地向我们描述食堂中午西瓜的美味。这不正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吗,我何不用这个话题引入呢?我眼前一亮,一下来了精神,想起刘主任之前的叮嘱:注意步骤的连贯,教案的严谨,和教学的新颖,关键是学生的学!
我树立了标准“怎样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学,怎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我就怎么改!”就这样第六稿,第七稿相继出炉。设计层层递进,步步搭梯,联系了学生实际生活,涉及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我摩拳擦掌,又想试上一下,可是适逢周末找不到学生了。于是,我在家对着空气试上了一次,用时45分钟,再次进行删减调整,增加了学案,又表演给自己看了一次,时间刚刚好。时间已是周日晚十一点,强行敲开复印店的门,准备好最后定稿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心里终于稍稍踏实了一点。
这节课我以食堂师傅做调查问卷,孩子们中午想吃什么水果的方式来引入。过渡到他们怎么看待学校的午餐。并欣赏了一段他们喜欢的mr.bean吃午餐的视频,引出各类电视节目,通过课本知识的输入,再让孩子们模拟表演一家人看电视的情景,表现出不同年龄阶段对不同类型节目的喜好。最后,请他们发表对学校新开课程的看法来完成语言的输出。可惜的是,这本是最后该孩子们出彩的地方了,他们也跃跃欲试了,但下课铃声响起,没时间了!这节课的不足,教学的些许遗憾成为当晚久久不能入睡时思考的素材:如果指令再清晰一些,听力训练时多观察学生的反映,提升效率,时间不会不够;如果能让学生最后更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个艰苦的数易其稿的准备过程,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上好一节听说课的要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英语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更进一步地领会了英语教学的真谛。每一次倒塌后站立起来都为自己而感动,我为我有“置死地而后生”的经历而高兴。
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于课后反思,而反思来自于评价。大家提出很多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没有全方位的关注到每位同学,听力材料的处理显得拖沓,应变能力不强••••••这些都是我专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大家帮我一一踢开了,同时为我指明了今后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同一教材内容,不同风格的老师可以教出不同的味道。我和刘丹老师上的内容相同,但教学步骤迥异。他长于知识呈现的清晰和落实,这恰好是我的弱项。两节课放在一块评,这种“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让我在比对中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反思自身,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在对比中找到相同之处,这就是所谓的教学规律。
在这次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我收获的不仅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更有满满的情意。虽然被称为赛课,却没有一个老师单打独斗,每一位老师最后的教学设计都是备课组所有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结晶。每个老师所想到的只是通过这次活动提高自己,上出水平,展示风采。尽管大家桌上都有堆积如山的作业,尽管大家下课都被学生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尽管每个人都恨不得把每一分钟丢进搅磨机打碎了再用,但是,我们备课组的老师们都是毫不计较的互相帮助着。王丽华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为了我这节课不知加了多少班;罗丽容老师帮我想了很多好点子;杨帆和朱曜老师直接对我放下话来:“只要别让我们去帮你上这节课,其他的有需要说就是了!”;周?老师自己星期一都要上课,也帮着我一起找资料;吴晓霞老师更是有问必答。其他组的老师见了面也少不了加油打气。赛课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觉到大家是心挨着心的,心里总是暖暖的。
在赛课期间我还听了其他老师的一些课,有的驾驭课堂能力游刃有余,有的稳重中不失灵动,平实中不失激情,娓娓道来中不乏神来之笔,平实分析中不乏入木三分,这是精湛的教学技艺的体现,也是艺术的课堂的灵魂所在。我更加意识到了差距,意识到理想的未来还很遥远。
教育是为了理想,教学则要立足现实,正是对现实的孜孜以求,才会有对未来可以企及的把握。我将继续努力前行。
版权所有:九州平台 技术支持: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信息科技中心 备案序号: 蜀ICP备10018534号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天环街199号(天环校区) 成都高新区荟锦路63号(锦城校区) 邮政编码: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