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历史组优秀青年教师廖莹莹在“成都市初中历史教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儿童史课题研究课例展示”活动中,精彩呈现《我与祖国共成长——1949成都儿童教育赋新篇》一课,获得全成都市与会历史教育同行们的高度肯定和赞扬。
爱国话题永不过时,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中学生对幸福生活习以为常、认为本该如此。他们更应该知晓祖国发展的艰辛,自豪祖国发展的蓬勃,理解祖国命运与个人发展的休戚与共,进而产生珍视美好生活、为祖国未来发展贡献力量的热切情感更是一种切实的教育需求。
廖老师的这堂课精彩纷呈,环环紧扣,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序言:革故鼎新
篇章一:教育新气象
篇章二:教育新挑战
篇章三:教育新标准
尾声:我与祖国共成长
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激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学生的参与和课堂生成自然、精彩。
课后,廖莹莹老师对课堂设计过程进行了经验分享:一、历史学很大程度就是史料学,史料的搜集方法需要不断去摸索。通过多次到成都市档案馆、省市图书馆等处深入搜寻资料,找了大量一手的、鲜活的成都儿童史的史料,为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做了扎实的准备。二、课程设计要有优良的框架,有了“课魂”,才能够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取舍和精彩解读。三、强大的团队成就了这一堂课:历史组教研组长向秀红老师带领历史教研组全体老师耐心、认真地打磨了廖莹莹老师的每一节先行课,并倾情到现场提供帮助。邱兴华副校长、石敏副校长、张力生副主任、何鑫副主任都为本课的教学立意、材料处理、细节过渡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睿智的建设性意见。个人努力、团队合作、集体创新、学校引领,成就了这一堂优质的市级研究课。
“思想”和“现在”是万万不能缺席的,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坚持做有生命力、有魅力的史学教育,七初历史教研组一直在努力践行。
成都武侯区、龙泉驿区和高新区的历史教研员都分别对本课给予高度赞扬与点评:廖莹莹老师准备充分,教态亲切自然,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史料丰富多样,形式活泼;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体验性强,问题的设置、材料的选取和解读,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真正做到了让历史对学生的未来奠基。
最后,成都市教科院历史教研员赖蓉辉老师对廖老师的课堂进行了总结性的精彩点评:准备充分、生成自然,从本土儿童史的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入地探究。
后记
儿童史课题的开展,能够真正推动初中历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由“成人化”向“儿童化”的转变。从儿童个体成长的角度来看,人类具有一种神奇的天性,能为他人的不幸而忧伤,为他人的幸福而快乐,将他人的命运作为自己的命运来体验。尤其当学生能够利用本土真实的画像砖、画像石、陶瓷、皮影戏等实物资料、文字资料等资源时,虽然可能与过去的儿童相隔几百上千年的历史,但由于处在相同的空间,他们会更有浸润感,更容易接受历史教育。初中历史学科的价值很大程度在于能够扩展学生在时空上的经历,了解更多人、群体、民族的经历,以便提取经验智慧、丰富精神与灵魂。了解地方本土过去儿童的生活,学生自然而然会有今昔对比,也能够理解我们现代社会的成就与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真正让儿童珍爱生活,并且得到公民意识的培育,形成现代公民的权利与责任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校历史组廖莹莹老师参与的儿童史课题研究非常有价值,而本次课程的良好设计和精彩生成,对于成都市历史相关课题研究的推进也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所有:九州平台 技术支持: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初中学校信息科技中心 备案序号: 蜀ICP备10018534号
学校地址:成都高新区天环街199号(天环校区) 成都高新区荟锦路63号(锦城校区) 邮政编码:610041